让更多的人了解防城港的风土人情

黄华兆的作品水彩画《静静的海沟》
2月20日,阳光温柔,风也和煦,海湾在暖阳的照耀下逐渐苏醒,防城区江山镇蛤墩也渐渐有了生气。在这里,著名水彩画家黄华兆与同伴们一起,正准备着开启一天的创作。
从车里取出作画所需的工具,黄华兆便步行来到海边,架起画架,放好画布,打开颜料盒,就地坐在一块凸起的石头上,继续对前一天未完成的一幅水彩画进行加工。“这里的海湾很宁静,还是小时候记忆里的样子,真好。”黄华兆一边挥动手中的画笔,一边不禁感慨。
黄华兆系全国青联常委、文化艺术界别委员会副主任, 广西群众美术馆美术专家、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水彩画家协会主席,1977年出生于港口区光坡镇,是土生土长的防城港人。自研究生毕业后,黄华兆便一直钻研水彩画的创作,在水彩画界享有盛誉,曾应邀到日本、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挪威等参加展览并讲学,并在法国巴黎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
2月16日至20日,黄华兆带着十几名画家及学生来到江山镇珍珠墩、双墩、蛤墩等地进行绘画创作,海岛、港湾、渔船、屋舍……一些常见的滨海景物,在黄华兆的挥毫泼墨下跃然纸上,画纸上色彩浓淡相宜,画面栩栩如生,精致动人。
黄华兆告诉记者,水彩画很讲究意境,珍珠墩、双墩、蛤墩等地的风景很适合入画,海边宁静的港湾,是绘画创作中一个很好的题材。多年来,他虽然一直定居在外,但总觉得家乡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风景有待挖掘,因此近两年来,黄华兆时常组织同行和学生,联合防城港本土画家一起,到防城港各个地方进行采风写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这些描绘家乡的作品带到更多国内甚至国际的展览上,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防城港的风土人情。”黄华兆说道。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早在1995年,黄华兆就已经到过双墩进行写生,时隔26年,他又来到了这里。在他眼里,防城港这些年的变化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已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现代滨海城市,但同时还是一座很有味道的海边城市,一些小渔村和渔港的自然风貌依然留存完好,是很难得的绘画创作的好地方。“26年后再画双墩,风情依然浓厚。”黄华兆笑着说。
从滨海小城走上国际舞台,黄华兆的水彩画、油画多次参加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画展,并获得最高奖,同时,多次获得国际水彩画比赛大奖。作品《远方的亲人》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牧羊人》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天羽》获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奖;《灵光系列五》获“第二届全国小幅水彩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在黄华兆众多优秀作品中,不乏描绘家乡美景的作品。据他介绍,2002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水彩画展时,他所参展的作品《静静的海沟》画的就是家乡的风景。作品一展出,便获得了多方的喜爱和好评。当谈及未来的创作时,黄华兆表示,接下来,他将与国内和国际的画家联系,不定期到防城港进行采风写生和交流,让家乡的美景也能走进更多画家的作品中。
除了山水风景画,黄华兆还擅长画少数民族人物画像。他的作品《壮族姑娘》《甘南组画》《众生系列》等生动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各少数民族同胞的典型民族形象、服饰特点和信仰追求,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勤劳、勇敢、虔诚、善良的精神品质。
“我寻找的不仅仅是各民族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更是他们身上共同散发出的勤劳、勇敢、虔诚、善良的人性光辉,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温暖。”这是写在《黄华兆水彩画精品集》中的一句话。黄华兆表示,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风土人情和服饰,他认为,绘画应往深度延伸,要体现民族气节,阐述和表现各民族的优秀品质。
正如黄华兆所说的一样,长期以来,他用手中的画笔,已将广西近一半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画入画中。“接下来,我还将继续以少数民族人物为创作题材,去展现更多的民族形象,京族将会是其中之一。”黄华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