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别扎堆 “云上祭扫”更文明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疫情防控期间如何祭扫亲人,成了市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近日,记者采访市殡葬管理处、防城港华祖园公墓负责人以及普通市民,听听他们对清明祭扫怎么说。
“往年这时候家族就开始互相约着准备扫墓的事了,今年还不知道要怎么搞。”家住港口区的廖女士,聊起清明扫墓的事,愁眉不展。对她的家族来说,清明扫墓是一年之中的大事,一方面要扫墓拜祭祖先;另一方面也是家族团聚的时节,分散在外的亲戚回家相聚,组织一下聚餐,增进彼此感情。但是今年情况特殊,她焦急观望疫情防控的情况,心情纠结。
市殡葬管理处主任杨创新介绍,按自治区民政厅的要求,清明期间继续暂停殡仪馆、公墓、公益性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祭扫服务,以及集中祭扫、集体共祭、骨灰撒放、骨灰花坛安葬等群体性活动;对办理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或安葬业务等保障服务要采取人数限定,并需佩戴口罩,接受测温、扫码出入登记等检查。
防城港华祖园公墓总经理廖小勇介绍,今年华祖园公墓推出了网络“云祭扫”、代客祭扫等便民服务,市民可以通过他们设置的网络平台输入逝者信息,选择代贴追思卡、代写祈福卡等形式在线祭扫,也可以选择代为献花、代为祭扫等有偿服务,他们会把祭扫过程录成视频或拍成照片,发送给客户作为反馈。
廖小勇说:“春节期间我们就根据防疫要求,暂停了祭扫服务和集体性活动,市民安全意识也都很高,都比较自觉。”现在都倡导文明祭扫,推出“云祭扫”活动后,市民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或电脑,就能很方便地在线祭扫,寄托心中的追思与缅怀,既满足了情感的需求,也保障了殡葬的文明。廖小勇说,疫情期间,火化率相对提高了不少,此次疫情对不少市民的观念产生了影响,也进一步推动了文明殡葬深入人心。
每年的清明假期前后,是市民群众集中祭扫的高峰期。从往年的监测数据看,清明期间,仅市殡仪馆、华祖园公墓和港口区白沙安置点这3个监测点统计的数据,最高峰期间,单日就达14915人次,3454辆车次。目前还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如果清明祭扫的群众在扫墓期间高密度聚集、大范围流动,难免存在疫情传播的风险。杨创新向市民呼吁,希望广大市民把疫情防控放心上,尽量不要组织家族式聚集,大规模祭扫,可以选派个别亲人作为代表,用简约文明的方式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与缅怀,祭扫少一次,亲情不会淡,保障好健康与安全,是对祖先更好的尊重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