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热点
  • 时政
  • 社会
  • 财经
  • 文化
  • 副刊
  • 诗词
  • 民俗
  • 历史
  • 地方
  • 上思
  • 东兴
  • 港口
  • 防城
  • 生活
  • 旅游
  • 房产
  • 美食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 便民
  • 城事
  • 综合
  • 政法
  • 教育
  • 科技
  • 卫生
  • 社区
  • 论坛
  • 微博
  • 活动
  • 问政
  • 报刊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河渡少年

2020/11/28 9:22:51 来源媒体: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 费 城

十里河渡,恰似一片芦苇的海洋。

老家河渡的漫漫长堤边,是满坡满岭的芦苇。微风拂过,芦苇的细叶在风中响成一片。渡口的对岸,碧绿的田畴和洼地延绵成陇,柔柔的风沾着水珠,把稻穗的清香轻轻吹送。那些居住在河渡水岸的少年,沿途追赶着芦苇丛里飞出的麻雀。从渡口到水岸,他们卷起裤管,光着脚丫,踩着河滩上细软的沙土,一路欢呼雀跃。

透过层层芦叶的掩蔽,可见渡口汤汤流水,终年湍急。在浩浩荡荡的芦苇丛中,三五成群的少年赤脚坐在松软的芦苇墩上,他们已经采撷了一大堆芦叶,不一会儿,一只笋壳样的芦笛便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少年们把芦笛放在嘴边,鼓着腮帮,悠扬的笛声瞬间在芦苇丛中飘荡开来……

家住河岸边的少年阿胜很擅长吹芦笛,每到日落时分,他便会独自到渡口边吹芦笛,一阵阵悠扬的笛声在苍茫暮色下透出几分悠远。一天,我寻声而去,只见阿胜站在渡口索桥上忘情地吹奏着,在那一瞬间,我被那流动的笛声吸引住了,于是,我便恳求阿胜教我吹芦笛。

阿胜对我说,想学吹芦笛得先学会制作笛膜。他顺手从芦丛中折下几支新苇,掏出小刀将芦秆切割成几个小段,然后把芦秆中白色的芦衣两端捻成细片,再抽出芦穗,剩下的芦衣便可制成笛膜,贴在笛孔上。我从阿胜手上接过芦笛试吹,费了老大劲儿也吹不响。我鼓着腮帮狠命吹,却只听到芦管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响声。阿胜接过芦笛笑着说:“笛膜都被你的口水吹湿了。”他又取出一片新的笛膜贴上,边贴边说:“贴笛膜时不能绷得太松,会容易漏气,也不能绷得过紧,要松紧适当,只有这样,吹出来的音调才能音正腔圆,声音响亮。”他把芦笛凑到嘴边,只轻轻一吹,便笛声婉转,那曲调依旧优美动听,如同天籁……

遗憾的是,我始终都没有学会吹芦笛。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日,我时常与伙伴们跑到芦苇渡的浅滩上玩耍。在松软的河滩上,如果顺着芦苇的根系往下挖,定可以挖到白胖脆嫩的芦根,在河水中冲洗干净后,扔到嘴里细细咀嚼,那甜涩的芦根生津利喉,据说还有下火降暑的功效。

秋风乍起,芦苇丛中便常有大雁扑楞着翅膀飞出,向着天空中的雁阵集结,偶尔洒落几声雁鸣,满是寂寥。在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里,渡口上的芦苇也渐渐变黄,密密匝匝的芦秆摇曳着,倾斜在风中,蓬起的芦穗被风吹得满天都是。那时节,正是渡口附近农人忙碌的时刻,他们在秋阳下舞动着镰刀,把大捆芦苇收割回家,编织成芦席、芦扉、芦帘等物品,然后拿到圩市上售卖,成为许多河渡人家的衣食饭碗。

如今,渡口开发扩建,河道两岸大片的芦苇坡被铲平。但那时常出现在梦中的河渡依旧飘荡着大片芦苇,只是那河渡少年美妙的芦笛声早已消逝在风中……


分享到:
值班编辑:邓彩娟

相关新闻

  • 破洞生花
  • 感谢海湾新城
  • 黑皮果蔗
  • 百马梯田随想
  • 医院建到家门前
  • 捕 捞
  • 自己的位置
  • 腊腌菜炒菜花
  • 海鸭子
  • 做老妈的“开心顺气丸”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英才招聘
  • 网站地图
  •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Copright @ fcgsnews.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防城港市新闻网
主管:中共防城港市委宣传部  主办:防城港日报社
防城港日报社法律顾问:广西鹏源律师事务所 庞体胜:13036909526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70-283589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0620110001  网站备案号 :  桂ICP备11006818-1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60202000001    站点统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合作QQ:10037492    
广西网警虚拟岗亭 广西网警ICP备案 警警 察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