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兄弟当上了国旗升旗手
□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映武 张海旭 蒙俊蓉 黄艳芳 通讯员 韦世仙
1月15日早上,浓雾散去,暖洋洋的阳光洒照在十万大山。
在上思县那琴乡逢通教学点,与太阳一同升起的还有鲜艳的五星红旗。升旗台上,只见两名穿着橘黄羽绒背心的少年,一左一右,一个拉绳,一个送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国旗冉冉升起。
“尽管他们升旗动作还有些僵硬,配合算不上协调,但能达到现在这个水平,非常不错了!”那琴乡中心小学支部书记韦电华解释,“这对升旗手是一对孪生兄弟,天生智力缺陷,他们每接受一件新鲜事物,相比正常人,不知道要难多少倍!”
这对孪生兄弟2004年出生,哥哥叫阿中(化名),弟弟叫阿华(化名),2011年入学,在原逢通小学就读。2017年秋季学期,逢通小学撤校设点。最后,只有原逢通小学的原校长梁志雄和阿中、阿华以及另一名叫阿红(化名)的智障学生留了下来。
梁志雄当校长时,就很了解这3个学生的情况,为了让他们能完成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照顾,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主动申请留在大山里的逢通教学点,继续教育他们。既当老师又当“保姆”的梁志雄,终日与这3个学生为伴,教他们识字、练书法、算数、打篮球、打乒乓球。
时间一长,梁志雄总感觉学生的课程里缺点什么。“逢通小学未撤的时候,学校坚持开展升国旗活动,仪式感很强。在撤校设点后,再也没有开展过升国旗活动了。”梁志雄看着高高的旗杆和贴着红色瓷砖的升旗台,暗下决心,再难也要培养出两名升旗手来,再难也要重新开展升国旗这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阿中、阿华兄弟有着身高和年龄上的优势,成了梁志雄培养升旗手的首选对象。
梁志雄要把两名智障孪生兄弟培养成国旗升旗手的消息不胫而走,关心他的同行打电话劝说:“培养正常的学生当旗手都是一件很难的事,何况是这3个学生……能保住3个学生平安无事就不错了!”还有朋友劝他,别没事找事,自找苦吃。总之,对这件事看好的人寥寥无几。
困难显而易见,但梁志雄依然执着前行。为了增强阿中、阿华的乐感,他找来一对简易的小音箱,接上笔记本电脑,一遍一遍地给他们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为了更好地增强他们的节奏感,梁志雄又手把手地教他们打拍子。为了让阿中、阿华对升国旗有直观的印象,梁志雄拿出自己的手机,每天不厌其烦地给他俩播放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升国旗的视频。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阿中、阿华乐感明显增强,对升国旗的基本步骤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便是升旗台上的实操训练了。起初,请兄弟俩登上升旗台,真是比赶鸭子上架还难。好在梁志雄从不气馁,一回不行,再来一回,直到合格为止。
最难的还是升旗时各方面的配合问题。“升旗时,要么是国旗的升速与国歌的播放进度配合不到一起,要么就是兄弟俩之间的拉绳、送旗配合不到一起。训练时,小孩的手磨起了泡,我的嗓子也喊哑了!”回想实操训练初期的苦,梁志雄感叹不已,“为了尽量把每个动作做得规范一些,有时一个动作一天就要重复训练100多遍!”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3年多的艰苦训练,阿中、阿华终于成为了国旗升旗手,在只有4名师生的逢通教学点,久违的升国旗活动又重新被列入师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潜移默化,更需要从教材和开展活动入手。梁志雄举例说,澳门等地区向来重视在教材里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重视开展各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澳门同胞爱国爱澳,拥护“一国两制”,所以澳门社会就繁荣稳定。
梁志雄很少走出大山,但他对爱国主义教育却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不能因为大山里的教学点人少,就忽略了升国旗活动。更不能因为学生有智力障碍,就忽视了升国旗这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梁志雄与学生正在举行升旗仪式。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映武 蒙俊蓉 黄艳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