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铺展海边山多彩图景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 悦 通讯员 周球兴
在防城港市广大的乡村,海洋渔业、农林产业发展迅猛,民族、边境风情浓厚,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发展乡村产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层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推进,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发展海边山特色产业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渔业产业在我市的大农业中占主导地位,我市正加快建设企沙中心渔港、双墩渔港、天鹅湾渔港3个渔港经济区,持续推进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白龙珍珠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今年以来,在珍珠湾海域已建成以大北农、中海、蓝湾、海牧等规模企业为核心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新建深海抗风浪网箱340口,网箱数量已翻一番、总数突破640口,建成“渔光互补”项目基地3个,养殖面积达5000亩。
在主要农产品供给方面,今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比往年多,水稻播种面积达到近十年的最高水平,进度比往年快。今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完成74.1万亩,比任务增加8.1万亩,完成任务的112.3%,水稻播种面积预计完成41.99万亩,比任务增加2.99万亩,完成任务的107.7%。开展灭荒复耕,完成晚稻灭荒复耕面积50077亩。
同时我市还实施“菜篮子”保供给行动,加大蔬菜种植扶持力度,今年新建蔬菜大棚125亩,新建蔬菜基地5个。截至9月底,全市蔬菜产量18.66万吨,同比增加1.04万吨。推进10万亩油茶种植,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复工复产及发展,累计为30户林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贷款1469.3万元。积极开展我市十万大山药用植物本底调查和我市十万大山区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发展规划编制。继续做好林下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338万亩,完成产值44.9亿元。
补足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在过去,上思县那琴乡排柳村百驮屯村民们一直犯愁没有公共厕所,上厕所不方便。如今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投入资金修建了干净舒适的公共厕所。
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14个“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扎实开展,结合脱贫攻坚,安排了市级财政资金1284.93万元,统筹推进22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厕所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目前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
为打造美丽整洁的乡村风貌,我市还开展了“清洁乡村”巩固行动,全市282个行政村、51个社区均建立环卫保洁员队伍, 已基本形成“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村屯就近就地处理”等3种农村垃圾治理模式,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启动春季战役行动,组织开展农村居家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农村焕发新风尚
走进港口区企沙镇山新村,五颜六色的墙体彩绘映入眼帘,亭台、池塘、竹林、石桌石凳……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园林之中。据驻村第一书记管国士介绍,当地依托临海优势,把握作为全市宜居乡村建设示范点、港口区一村一镇建设示范点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旅游”的发展模式,利用闲置房屋打造了极具特色的民宿,每年可获得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
与山新村一样,我市正加大“美丽防城港·幸福乡村”示范点创建力度,投入专项资金800万元用于示范点建设,并开展乡村风貌提升改造行动,打造港口区滨海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以示范点和示范带引领全市乡村风貌进一步提升,目前已基本完成滨海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规划编制成果。
村民们腰包鼓了,精神生活也不能“掉队”。在乡风文明建设上,我市加大力度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现“一约四会”覆盖率达到100%,各级文明乡镇数已达乡镇总数的50%。
同时,我市积极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节日理念,引导群众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各村庄建起了综合服务中心,村里的妇女跳起了广场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春联文化惠民活动、迎春群众文艺晚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村里的老百姓送去了精神食粮,大家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