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的元宵节
说来你一定不会相信,我的童年没有元宵节。
真的没有!
我曾经非常可笑地做过很天真的假设,假设我不是出生于一个闭塞、落后、贫穷的小山村,而是出生在城市里,哪怕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县城,我的命运会是怎么样?
我当然不可以责怪自己的出生地,也没有理由责怪自己的出生地。如果要怪就怪自己生不逢时。
其实,大凡出生于那个物质极其匮乏年代的人,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又有几个不经历过贫困的磨砺呢?只不过在农村特别是偏僻落后的农村,受到苦难的折磨会更深重一些罢了。
毫不夸张地说,那个年代的偏远农村普遍缺衣少食,能够餐餐吃饱饭就算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就说我的那个小山村吧,即使平常吃的多半是红薯、木薯、玉米之类的杂粮,也还是经常会断炊,经常会挨饥受饿。
由于地处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我童年时代的苦日子,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一样,连我的儿子都不相信。
“那时候你们怎么过年?”儿子问我。
“过贫穷的年呗。”我说。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过年也是非常简单的,几斤腊猪肉,一两条鲢鱼或者鲤鱼,几条粽子,几斤米饼,已经相当不错。如果家里能养两三只大阉鸡,那就算是较为丰盛的大年了。
印象中,过年的时候,父母会千方百计给我们姐弟几个添上一套新衣服,但也并非年年都有,个个都有。如果遇到没有新衣服穿的年份,姐姐就会在年前反复交代,大年初一那天不能穿有补丁的衣服。她早就帮我洗好了唯一一套没有补丁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床头,这就是过年的“美美衣”了。
过年其实只有两天吃得比较好一点,一是除夕夜,有鱼有肉。二是大年初二,大人们说是开年,也照例宰鸡杀鸭,又可美美地饱吃一顿。而大年初一,依照祖传惯例是不可以杀生的,只吃除夕夜剩余的饭菜。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按传统习惯虽然仍属于春节期间,但吃的基本上就跟平常差不多了。所以在那个年代,初三初四大抵就算过完年了。当然了,可能还有一些粽子、米饼之类的年货,象征着年还在延续。
到了正月十五,年的氛围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我和许多的小伙伴都不知道有个元宵节,更加不知道这个日子要吃汤圆、点花灯、闹元宵。或许是贫困的缘故吧,我童年时代的那个小山村,根本就没把元宵节当作节日过。
改革开放后,小山村渐渐富裕起来了。特别是近十年来,小山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不仅彻底摆脱了贫困,而且过上了小康生活,衣食住行样样都称心如意。外出打工的村民们眼界大开,都知道年怎么才过得欢庆祥和,怎么才过得有滋有味,也知道了元宵节是怎么回事了,并且也学着城里人过元宵节了。
随着“钱袋子”越来越鼓,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很多人都在城里购地建房或购买商品房,昔日的乡下人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而留守小山村的年轻人屈指可数。逢年过节既保留了传统风格也兼具了时尚的元素。比如过元宵节,吃汤圆、点花灯、闹元宵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过节仪式。
每当见到元宵节的花灯高挂、烟花绽放时,我总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童年“没有”元宵节而深感遗憾,同时也为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而倍感骄傲!为快速圆梦的伟大时代而倍感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