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球带来的轻盈
□ 薛臣艺
纵观李会鑫发表于《青年文学》2024年第6期的散文《天空的漂流瓶》,在语言运用上,可以看出他下了苦功夫。印象中,李会鑫很有语言天赋,是公认的聊天高手,能把普通的东西说得像烟花那般灿烂。从创作上来说,他是有很高的艺术追求的,在“怎么写”上面有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始终想营造出一种精致的语言氛围,把读者拉入他精心编造的语言世界里。
李会鑫特别喜欢运用比喻,好像这是他的看家法宝。“爷爷站在楼顶一遍遍扫视,像上帝一样。不同的是,他的腰弯下去,脸上印着很深的疲惫,像刚完成一场远征。”第一段,他就拿出两个精准的比喻,把爷爷建成新房的自豪感与建房过程中的种种艰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倒叙中为全文定下了悲怆而又欣喜的基调,确实起到很好的统领作用。“他的腿抖得越来越厉害,蹲得越来越像青蛙。”“那几辆摩托车也很老了,他们像坐着黑烟离开。”这样的比喻无疑贴切且难得,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可触可摸,让语言瞬间变得生动起来,又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前一个比喻描绘出爷爷随着年岁增长行动迟缓的形象,后一个比喻更加精彩,有点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道出了建筑工人生活不易却很节俭,有一种物尽其用的沧桑感,同时又如“黑烟”那样轻飘显眼,给人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感,暗暗包含有一种无所谓、反正还能用、能用就用的民间精神在里面。全文用了十来个比喻,明喻居多,喻词几乎用“像”,显得有点单调。常用的喻词除了“像”,还有“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这些,综合利用的话,语言富于变化,看起来就更丰满。喜欢用比喻的作者不妨变换着用这些常用的喻词,这也是给李会鑫一点小小的建议。
至于其他的修辞手法,李会鑫在文中也是运用得得心应手。这里仅举一例,其他的留给读者细细揣摩。“这个连牙刷都要用到秃毛的人,下血本买了十几箱烟花。”这一句通过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校长”爷爷厉行节俭的农夫形象,也写出爷爷在新房建成后的那种兴奋感。亦可以说,位于第二段的这一句起到了引领全文情感的作用。后文几乎都是围绕着爷爷这一落差极大的形象展开而写。
李会鑫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不断地回忆以及现场再现,在插叙与顺叙中,一笔一画地去深化爷爷这一典型形象,突出了爷爷的勤俭节约,新房建成后的自尊以及烟花绽放后的耀眼光芒。在时空转换中,爷爷的形象一次次呼之欲出,好似从过去的时光中踏步而来,即刻变得清晰明朗。刻画人物形象,本是小说之事,但谁说散文就不能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呢?这样的人物形象,在散文真实的刻画里,多了几分真诚,犹如一个个可亲可感的农村爷爷跃然纸上,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挥洒着岁月的痕迹。
爷爷花了4年时间,四处借钱,终于建好了“村里的地标”。其中的艰辛,李会鑫三言两语便描绘出来了。“进度比预想中慢很多。他为了省钱,自己去河里挖沙,在竹林里筛出细沙,用拔河的姿势把斗车拉上坡,手上的青筋快要撑破单薄的皮肤。”这种细节描写,通过一系列动作,塑造了爷爷坚韧不服输的性格。另一方面,爷爷又是好面子之人,自家建的房子“每层都比前面的房子高六块砖”,可谓可笑又可爱。为了给房子的四面外墙都贴瓷砖,爷爷更是煞费苦心,不惜中途停工甚至下血本“以撑起他的自尊”。这种根深蒂固的自尊,李会鑫写得很有耐心,通过一个个细节去展现。到了总结性的关键时刻,他的语言天赋再次展露无遗。“新居还没入伙,他就准备几个茶壶,坐在门口等人来参观,不厌其烦地说起盖房子的艰辛。过往的艰辛成了炫耀的资本,好像从房子盖成的那一刻起,人生终于拼凑完整。”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想,李会鑫真的把自己的爷爷写活了。在农村,房子问题,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居住,也是不少村民用以炫耀自家财富的有力手段,是一个家族实力的象征。当过多年校长的爷爷,肯定想借助一栋漂亮的、出尽风头的房子为自己“显赫”的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李会鑫太懂自己的爷爷了,看穿了爷爷深埋心底的小心思,刻画起来十分成功。
文中的语言描写也很出彩,为这篇散文装上了一个个扩音器,使得文本更加立体。就个人而言,我特别喜欢有声音的散文。这样的散文才显得不那么枯燥沉闷。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往往是其性格的绝佳体现,也是推动文本往深处发展的绝妙武器。
“你爷爷买个几分钱的气球都嫌贵,就这样省下了几层楼!”这是阿翠老师对“我”发出的感慨。可以说,阿翠老师这句话高度且形象地概括了爷爷的一生,再次强化了爷爷勤俭节约想要通过建房子为自己一生加码的可敬又可笑的形象,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对于闲笔的运用,李会鑫也是信手拈来。在爷爷的口述中,明白了建筑工人的不容易,从而改变自己对他们的高傲态度,由漠视转变为同情与尊敬。爷爷跟建筑工人之间的融洽情感,是文章的一抹暖色,起到中和苦难的作用。
“氢气球”作为这篇文章的核心意象,把这篇文章推向了高潮,也是这篇文章得以提升的致命武器。是“氢气球”让沉重的爷爷,也让密不透风的叙述变得轻盈起来。
“他看到镇上卖的氢气球,就买了十几只,用树枝牵着绳子另一端,放在天井和楼顶各个角落。他在门口的躺椅上,看它们慢慢摇晃,像海上的漂流瓶。天空成了它们的大海。它们晃动的幅度会透露雨水的消息。他时不时抬头观察,确定风速和方向。”爷爷买氢气球回来,是一种实用主义。而“我”买氢气球回来,是为了庆祝新房最终落成。“天井和楼顶各个角落又出现了氢气球,不再是为了试探天气。他坐在门口看着它们,领会到了这仪式里庆祝的意味。”至此,爷爷的一生在“庆祝的意味”里变得更有意义,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
文章最后在烟花盛放中走向结束,点亮了沉重的过往,也点亮了爷爷“这个朝圣者的躯体”。
“他站在最前面,不自觉张开双手,像要拥抱天空。”这一句,尽情展露了李会鑫越来越成熟,怎么也掩饰不住的语言才华。从沉重中走过来的爷爷,像氢气球那般,再次变得轻盈起来。也许天空才是李会鑫的语言极限。当然,他也可以不那么精致,适当让自己的语言粗粝随意些。当语言变得粗砺,变得不受限制,意味着能够随心所欲地书写。这也是另外的轻盈,一种自信的体现,一种天空式的书写,尽可能容纳更开阔的语言世界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