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新村“四个打造”共筑宜居康寿美丽家园
□ 王婷婷 黄建莹
近年来,港口区企沙镇山新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紧围绕美丽家园建设目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融合推进,共建共享宜居康寿美丽家园。
完善宜居环境建设,打造和谐乡村
山新村抢抓重点项目发展的机遇,衔接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对进村大门、文化宣传长廊、文体娱乐场所、农房风貌塑造、改厨改厕等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全村道路硬化率达90%以上,户户通自来水、家家通电通网络。
该村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合理规划布局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场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在保护和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利用村文化大舞台、篮球场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联谊比赛等活动,依托初心广场、同心广场、民心广场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节目。该村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以强化阵地建设,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教育,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开创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局面。
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打造康寿福地
山新村注重完善村级卫生公共服务体系,除建立了村卫生室、配备医疗设备外,积极联合周边医疗机构开展专家进村坐诊、义诊,开展高发性疾病筛查,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广泛开展宣传疾病预防知识,普及健康教育常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各族群众的健康素养。积极推动社会保障政策落实落细,保障特殊人群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同时,该村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村里建造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山新村史馆,让人留忆乡愁,品味传承,延续乡村独特魅力。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使乡村文化激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各族群众心灵栖息之所。
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家园
山新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积极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健全保洁制度,完善村规民约,落实每家每户“门前三包”责任。按照“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投入使用垃圾集中收集点1个,垃圾池28个,实现垃圾日产日清,脏、乱、差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整治。全村生态环境优美宜人,人居环境大幅度提升。
该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村庄绿化等生态工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结合潮汐特点清理海洋垃圾,村巷村道保洁,垃圾处理规范等多项举措,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乡村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融合绘就了美丽家园新画卷,荣获第五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命名。
发展特色优质产业,打造富裕高地
山新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流转海水稻种植土地1500亩,为广西北部湾海水稻产业研究提供了实践基地,让撂荒土地重现生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
该村立足滨海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滨海旅游田园”主题民宿项目和滨海旅游汽车营地项目的实施,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特色民宿在山新村连成片,群众自主发展经营民宿达70多家,参与滨海旅游相关产业经营的群众达200多户。在联农带农机制的带动下,该村进一步完善了集吃、住、行、游、购、娱的一站式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成为防城港旅游的新兴地。去年,64户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7420元,同比增速约18.52%,各族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为宜居康寿美丽家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