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的蛮卷村柿子
□ 符龙强
眼下,已经火了几年的蛮卷村柿子观赏园,又到了热热闹闹的季节。每天,一拨拨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趋之若鹜,不约而同涌向蛮卷村柿子观赏园,惊呼声,嬉笑声,“咔嚓咔嚓”的拍照声,不绝于耳。
今年刚入冬,在一个云白天蓝、洒满阳光的日子,我再次踏入距县城仅70余公里远的蛮卷村柿子观赏园。阵阵微风袭来,舞动着的片片柿叶“哗啦啦”地响。柿子观赏园在一面山坡上,约200亩,柿树高不足3米,呈伞状。此刻,金黄金黄、如小灯笼般的柿子,密密麻麻挤挤挨挨地挂满枝头,不堪重负的枝丫几乎被压弯到了地上。泛着迷人亮光的一个个柿子,像是在列队欢迎游客的到来,又像是羞涩地期待着游客的抚摸。
柿子观赏园内,人头攒动,处处都是穿红着绿的游人身影。有的双手捧住几个柿子,鼻子凑上去深吸几下,眼眯着,一副飘飘欲仙的样子;有的或独自或三五成群背对一树柿子一坡柿园,摆出炫酷的POSE,让拍摄者从不同的视角“咔嚓咔嚓”地拍个够。性急者,立马把照片群发到亲友群、朋友圈,然后,满心欢喜地等着亲友们的点赞。
我喜欢摄影,与园主老邹相识多年,曾在他的柿子成熟季节专门拍过不同场景的柿子,那一幅幅画面灵动的柿子采摘图、装箱图、去皮图、晾晒图,每次翻看,总是让我如打了鸡血般兴奋。这天,再次置身于此,我自然不会放过拍摄的机会。我手握相机,身影在柿子园中穿行,犀利的目光一旦瞅准了目标,就立即像战场上的士兵一样举枪扣动扳机,把构思好的一幅幅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柿子图,定格在镜头中。心仪的一幅幅角度不同的人柿合一柿子图,看了,总是让我心花怒放。
在我的认知里,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人,就是好人,园主老邹就是这样的人。过去,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蛮卷村1000余亩荒山,在未与老邹结缘之前,一文不值。30年前的一天,这片荒山陆续被眼光独到、有两把刷子的老邹看上并租用了。从此,这片荒山焕发了生机,渐渐演变成了今天让人垂涎欲滴的柿子园。年年岁岁,老邹从不拖欠地主人的租金一分,每年,他把园里的许多活儿派给了当地的80多个老百姓,让这80多个老百姓在柿园里护理柿子,采摘的四五个月时间里,月月有2000~3000元不等的工资领。最近几年,他专门划出的200余亩柿子观赏园,成了南丹旅游的一处网红打卡地,让许多老百姓因此“洗脚上田”,吃上了旅游饭,变身为每月有工资领的“白领”。
在荒山上干一番事业,是老邹一生的梦想。他比谁都清楚,通往梦想的路,荆棘密布,坎坎坷坷,但自信满满的老邹,带着一帮人,用30年的光阴,硬是把一路的艰难困苦踩在了脚下。如今,老邹的“柿”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
“岳家冲里柿里丹,高挂枝头惹嘴馋。”“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柿晚红含火,梨秋脆得霜。”“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等等倍受历朝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不吝笔墨歌之颂之的这一首首诗词,无不是对柿子的赞美和喜爱。
身披深厚文化底蕴外衣,打着老邹烙印的蛮卷村柿子,亮丽了万千游客的眼,满足了万千食客的胃,当然,也鼓胀了一方百姓的钱包,真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