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北上》的历史意义
□ 麦子杨
《北上》是一本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书,副标题是“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作者刘统。
这本《北上》真实记录了90年前,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和张国焘展开的一场激烈斗争,甚至有可能发生“兄弟内斗”,用毛泽东晚年对此的感想,并对埃德加·斯诺说的: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作者刘统是我国著名的文史、军史专家,他在扉页上写明:献给参加长征的红军先辈们。
全书共分25章,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事关革命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即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和北上的方针,围绕是否北上,红军领导层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回眸这段历史,证明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当年的决策无比正确,因为红一、四方面军分手后的命运是: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最终以此为基础,打出一片天,为缔造和建设新中国铺平了伟大的道路;而张国焘自我狂妄,分裂党,另立中央,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几乎全军覆没。
用作者刘统的一句话来概括这本《北上》,就是红军北上,是长征的求生之路。红军南下,必死无疑。只有北上,唯有北上,才能保存革命火种,争取胜利。而90年前,中国革命处于最低潮的时候,共产党及其红军处于生死攸关的路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必须要出走“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为何在短暂会合后分道扬镳?张国焘是否曾发出“武力解放中央”的密电?西路军为何在河西走廊遭受惨败……书中翔实披露了长征途中这一段极其复杂而重大的历史。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回顾这段历史,对当下的党史和军史、国史教育富有重要意义。因此,6月中旬,在“七一”建党节来临前夕,笔者在北海老街“名家驿站”组织了“《北上》读书分享会”,由北海作协党支部成员、有50年党龄的文史学者徐以云主讲。来参加读书分享会的有老干部老党员、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20余人,大家都被《北上》这本书的历史内容和意义,以及紧张激烈的斗争所吸引,徐以云在短短一个小时里,把《北上》的主要脉络分析清楚,从“沙窝会议前后”“甘孜会师”“大军西去”到“西安事变——意外的转折”“张国焘出走”“光明与阴暗”和尾声“揭开历史的面纱”几个方面,清晰而动情地向大家畅谈了自己的读后感。
读书分享会后,大家都谈了对《北上》这本书的心得体会,特别为红军走出艰难困境,从胜利走向胜利而兴奋,也为书中的忠实记录历史而感动。联系当下,尤感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的重要性,这些都不是空洞而谈,而是结合并不遥远的历史,给我们最好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