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助力江平镇加速发展
□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 雪
东兴市江平镇被誉为东兴市对外开放东大门的小镇。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切实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海水养殖产业蓬勃发展
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江平镇聚焦规模化海水养殖特色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合作社”的合作模式,大力发展陆基圆桶养殖。截至今年9月,陆基圆桶养殖数量已达2000个,其中政府投资135个。
走进江平镇江龙村庆丰海水养殖基地,只见一个个大型陆基圆桶整齐排列,高密度循环水陆基圆桶养殖塘里,成群的南美白对虾欢快游弋。工作人员手提绿色小盆,沿着饲养小道边走边撒饵料。该基地投入600多万元建设陆基圆桶循环水分级养殖项目,通过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提高了水源利用率,降低了天气变化对海产养殖的影响。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推动了鱼苗养殖技术的革新与产业的升级,更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
为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当地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吸引了30余名群众积极参与。村民张叔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笑着说:“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能有4000元到5000元的工资,还能兼顾家里老小,真的特别好。”
据统计,2023年,该镇水产品总产量15.63万吨,同比增长4.20%。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2.55万吨,同比增长4.91%;海水产品总产值25.03亿元,同比增长8.15%;水产养殖总面积65351亩,其中海水养殖50578亩,淡水养殖14773亩。预计每年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80万元以上,平均每年带动2000人务工就业。
拓展水产加工领域
提升产品附加值促增收
江平镇巫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作为,整合海产品资源,精心打造了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导产业的小棚养殖产业示范区,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更通过发展对虾加工产业,大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巫头村支书自豪地介绍:“示范区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更让从事养殖的村民学到了现代化养殖理念和技术。目前,示范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超250人,示范区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5万元以上。”
然而,巫头村的发展并未止步于养殖环节。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示范区大力发展对虾加工产业,引进了东兴市海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了现代化速冻加工、清洗、分级、蒸煮等生产线。这些生产线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对虾的加工效率,更通过深加工大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据统计,巫头村2024年主导产业对虾加工产值已超4亿元。
牡蛎产业规模化崛起
科技引领示范带动
近年来,巫头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牡蛎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目前,巫头村已建成多个大型牡蛎养殖基地,养殖面积持续扩大,牡蛎种苗培育技术不断创新,成活率和品质都得到显著提升。
广西中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广西最大的海水养殖种苗繁育企业之一,于2023年4月25日成立,位于巫头村六组沙尾,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年产三倍体蚝苗1200万串,近江蚝苗1100万串,太平洋牡蛎950万串,石斑鱼苗2亿尾,南美白对虾种苗80多亿尾,草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等多种对虾幼体共100多亿尾,青蟹、经济贝类及其他特色海产种苗共13亿个。这些种苗不仅品质优良,适应性强,而且销售范围广,当前已销往广东省等地,还与越南建立了双边合作关系,深受养殖户的好评。
天鹅湾渔港建设加速
跨境合作前景广阔
天鹅湾作为京族人民世代海捕的重要渔船停泊码头,其渔港建设意义重大。东兴市一直高度重视天鹅湾渔港经济区建设,多次将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2023年更是提出“加强跨境农业合作,将天鹅湾建设成为跨境渔港经济区”的设想。
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水陆相连,双方渔民在北部湾渔场作业交流频繁,海上渔获交易活跃。加快天鹅湾渔港建设,将为两国渔民提供便捷交易平台,规范交易行为,扩大跨境农业合作交流范围,推动北部湾渔场海捕资源的规模化发展,助力双边海洋产业及跨境农业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该区域已建成广西最大深海网箱养殖基地,拥有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15家、冷链物流运输企业20多家、休闲渔业100多家,其中获得国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家,广西休闲渔业示范基地6家,预计带动从事渔业人员5.2万人,其中传统渔民6624人,带动从事海上渔业生产的专业渔民和兼业者约1.2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