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香里的岁月静好
□ 丽 君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悄悄探进老谢的玉米粥小铺。正在忙碌的老谢,打开窗户,顿时,清新的空气,醉人的微风,以及窗外花坛里各种馥郁的花香都一下子涌进了小铺。伴随着花香和熟悉而诱人的玉米粥香气,老谢的小铺渐渐热闹起来。
家乡是个山区小城,人们有在山地种植黄玉米的习惯。从我记事起,每到种玉米的时节,就看见大人们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青翠的山林间播种。过了三四个月,就有收成。
山区种植的玉米,经受了山风轻柔的抚摸,得到山雨温柔的滋润,每一粒都充满了大自然的精华。也许因为山区黄玉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比平原玉米更为香甜,口感也更为细腻。在家乡小城,黄玉米最直接的吃法,就是用清澈的山泉水熬煮玉米棒子。熬煮过程中,玉米的香味与山泉水的清甜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难以复制的醇厚与甘甜。每一口,都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山林的清新,闻到那泥土的芬芳,听到那山谷的回响。
虽然现在大家生活富足,很多新奇的东西都见过尝过,可是,在我的家乡,这个山区小城,无论男女老少,还是好一口玉米粥。县城只有新兴路、江滨路、金伦大道几条主街,玉米粥摊却遍地开花,一碗玉米粥价格便宜,通常三四元,却配有红薯叶、南瓜秧、芥菜、韭菜、猪血、豆腐等十几种时令菜品,口味清淡,生意却不清淡,一直都很火爆。
老谢的玉米粥小铺位于旧街北一巷。因为喜好玉米粥,我的早餐和中餐基本上都是在老谢的玉米粥小铺解决。来的次数多了,对老谢和他的玉米粥小铺就很熟悉。
每天凌晨,老谢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早已站在灶台前,精心熬制着他的招牌玉米粥。老谢煮玉米粥,是用大铁锅煮。有一天我去的特别早,仔细观察,发现老谢煮玉米粥的确与众不同:第一步,不盖锅盖,用大火烧水;第二步,水开之后,把搅好的玉米面和水倒入锅内;第三步,用特制的竹叉一直搅动。
老谢的搅动也让我叹为观止。只见他围着大铁锅用竹叉360度无死角转圏,一边转一边喃喃自语。刚开始我以为他在和老伴聊天儿,但左看右看并没看到他老伴的身影,后来才知道他在数数。据老谢说,玉米粥搅拌88圈才恰到好处,然后,改中火煮3分钟,再小火几分钟慢慢熬,这样,整个工序才算完成。
看着玉米粥在锅中跳跃,冒泡泡,我不由想:老谢的双手,真是有魔法,轻轻搅拌,就能让玉米充分释放自己的香味,直至整锅粥变得浓稠而诱人。
通常,老谢的玉米粥煮好不久,铺子外就开始热闹起来,特别是老人们,三三两两,或拄着拐杖,或手挽着手,笑容满面地步入老谢的玉米粥小铺。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年过花甲,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了痕迹,但眼神中闪烁的,是对生活不减的热情。
“老谢,今天这粥,香得我昨晚都没睡好,就等着这一口呢!”林爷爷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开腔。他的眼神,就像是孩子期待着节日的礼物。老谢笑眯眯地热情回应:“老林头,您就放心吧,今天这粥,我可是从凌晨就开始准备,保证让您满意!等着您再来一碗!”
“慢点喝,别烫着。”除了在桌面贴着暖心的两个字“粥烫”,老谢总喜欢又在口头上提醒一遍。“慢点喝,别烫着。”它们如同家人的叮咛,温暖而贴心。老人们端起碗,轻轻地吹散表面的热气,再慢慢一口一口品。一位老人感叹:这一口下去,那细腻而香甜的味道,瞬间唤醒了味蕾,也唤醒了心底最温暖的回忆。就这样,老人们边吃边聊,话题从天气到家常,从过去的故事到现在的趣事,老谢的玉米粥铺子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
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着知道这些故事的每一个人的心房。
而我,幸运地成了这些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下午,天空下着冷雨,我从乡下忙完公事回到县城。路过老谢的铺子,意外地发现老谢竟然还没关店门,他平时下午两点就关门了,最迟也是三点就关,这天,竟然六点了还开着门。我心里想:难道老谢知道我还没吃晚饭,特意等我来吃一口热粥?
进店之后,发现老谢在忙着择菜。原来是菜贩子第二天有事,提前送来了玉米粥配菜,老谢在加班加点收拾。进都进店了,我也不急着回家,就给老谢搭把手。
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人缓缓走进了铺子。奇冷的天,她穿着一件略显单薄的红黑相间的棉衣,头戴一顶厚实的针织毛线帽,外套与帽子的颜色倒是协调,脚穿一双淡粉色平底运动鞋。干净整洁、朴素雅致的穿着,整个人显得精神矍铄。老谢告诉我,这是邻街的赵奶奶,一个孤独的留守老人,平时很少出门。
平时少出门,这么冷的天,出门干啥呢?
“老赵,您今天下午怎么出门来了?平时不是只是早上出门吗?来来,外面冷,快进店暖和暖和。”说着,老谢连忙上前,扶着赵奶奶坐下,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姜茶。
赵奶奶抿了一口茶,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老谢啊,今天是……是我的生日,一个人在家,冷冷清清的。就想来你这儿,闻闻这玉米粥的香,找点过生日的感觉。”
老谢一听,转身走进厨房,不一会儿,端出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上面还撒了一层细细的红糖,递到赵奶奶手里时,平时木讷的老谢竟也会说喜庆话:“老赵,这碗粥,是我特意为您熬的,希望您喜欢。虽然简单,但代表我的心意,希望您健康快乐,每天都像这粥一样,甜甜蜜蜜。祝您生日快乐!”
一听老谢的话,赵奶奶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她颤抖着双手接过碗和蛋糕,一度哽咽说不出话来。
听到老谢喃喃“缺点仪式感”,我灵光一闪,和老谢秘密商量一番,我就飞奔出门,向最近的蛋糕店扑去。不一会儿,我就带着一个“寿”字的生日蛋糕回到老谢的铺子。
我们把蛋糕放在了桌子上,我给赵奶奶戴上皇冠,点上蜡烛,关掉电灯,大家就开始唱起了生日歌。我注意到幸福洋溢在赵奶奶的脸上,但她又偷偷地开始泪光闪闪。唱完歌了,开吃蛋糕了,我把奶油点在了赵奶奶的脸颊上,赵奶奶笑了,我们都笑了。
“谢谢你们,谢谢老谢,这是我过得最特别、最温暖的一个生日。”赵奶奶的声音中,充满了感动。
其实,在老谢玉米粥的小铺里,类似这样的故事经常上演。每一碗粥,每一次相聚,都是一份爱的传递,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老谢玉米粥铺的温暖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今年8月初,小城有关部门在老谢的玉米粥铺成立老人饭堂,温馨规定:凡60周岁以上的老人,拿身份证在老谢玉米粥铺刷脸录入电脑,每天可享受一次交一元补贴三元买玉米粥的政策。
一碗热粥,藏着爱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