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 未来发展蓝图揭晓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王香菊 摄
广西新闻网南宁11月28日讯(记者 王香菊)11月28日上午,《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在南宁举行。
发布会上,南宁市相关领导详细介绍了《规划》的编制背景、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主要内容和特色亮点。
据介绍,《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对全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南宁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该《规划》于2024年11月9日获得国务院批复,是全国第十个获得国务院批复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是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地级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根据批复,南宁定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核心功能定位是面向东盟开放门户,通过强化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往、产业合作、科技创新、服务贸易、交通物流等门户功能,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规划》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南宁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07.0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02.2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020.5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905.57平方千米以内。
在国土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构建“ 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即南宁中心城区、武鸣副城区、东部新城、临空经济示范区三个副城,及隆安县城、马山县城、上林县城、宾阳县城、横州市区和黎塘镇六个地区中心城镇等多个重点镇。
《规划》明确,以南宁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共建“南北钦防”、南宁-贵港、南宁-崇左三条城镇发展轴,进一步强化向海、东融和向边三大方向协同发展。通过构建互联互通的高效立体交通网络,联合打造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等,提升南宁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水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等,加强南宁都市圈共建共治共享。
在产业布局上,《规划》提出,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空间需求,以五象新区为“一体”,打造科创中心和总部基地;以东部新城为“东翼”,建设先进制造业和临港产业基地;以“两港一区”为“西翼”,建设跨境产业和枢纽经济集聚区。至2035年,全市工业用地面积稳定在200平方千米左右,占比不低于20%,为维护国家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和稳定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在交通方面,《规划》要求,高标准建设平陆运河,强化和北部湾港功能联动,完善多向联通的对外对内通道,强化面向东盟的交通物流功能,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空港为支撑,打造区域航空枢纽;以南宁港为依托,建设南宁港-钦州港组合型多式联运枢纽;以国际陆港为引领,规划“一主多辅”铁路货运枢纽格局;构建“三主三辅”的高铁枢纽格局,实现南宁与周边城市群之间高效联动:1小时内通达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城市,2小时内通达区内主要城市,3小时内通达周边城市群核心城市。
《规划》强调,以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为目标,严格开发强度管控,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供给,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2平方米;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重点保障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用地供给,规划3处市级、8处片区级和164处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全龄友好的15分钟生活圈;优化中心城区路网结构,以大中运量轨道交通为骨架,建设绿色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统筹水利、能源、环境、安全等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规划》获批,为未来城市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下一步,南宁市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面向东盟开放门户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南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