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背后的“产业密码”
□ 何 宇 苏世钰
近日,笔者走进东兴市江平工业园区及周边产业基地,探秘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背后的“产业密码”。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江平工业园区现有正常运营企业64家,多为中小型落地加工企业,主要经营食品、药材、海鲜和玻璃等加工产品。今年1至8月,该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2万元,预计全年总产值可达14亿元。
落地加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又因诸多因素制约,园区企业用工荒问题现实存在,在以前一直制约着企业的生产发展。
数字化提升产能,企业实现大创收。今年9月刚入驻江平工业园区的广西徕宝熊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约500万元,其中一套数字化生产线就投资了100多万元,可带来年产值约8000万元。该公司主要经营坚果加工产品,现有工人20余人,吸纳了困难残疾人和脱贫人口等群体,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家门口就业问题。走进生产车间,笔者看到现场一片忙碌,工人熟练地操作着数字化生产系统,设定自动化生产参数,个大饱满的腰果原料随即进入生产流水线,经过清洗烘干、高温烘烤、盐焗调味,喷香四溢的成品送入第二道工序,风干降温、筛选良品、封装打包,只需片刻一箱精致饱满的腰果成品就这样生产完成了。该公司负责人钟广凤说:“工厂试产以来,每月能做到3至5个柜的坚果原料,生产成品价值约500万元,成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
在工业园区的另一角,广西福珍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也在紧张作业。这条日产200吨精米的生产线早已设定自动化生产参数,只见新鲜收获的富硒稻谷进入生产线,不多时就在流水线的末端流出了白花花的精米,工人接袋、封装、入库……一袋福珍大米加工完成。据悉,该公司实现了种产销一体化产业链,在当地租用村民田地1800亩种植富硒稻米,吸纳了80余名周边村民参与务工生产,不仅辐射带动了周边15户村民种植富硒稻米,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生产问题。今年早晚稻收成约1100吨,实现大米年产值约600万元。
位于江平镇江龙村的庆丰养殖基地,主要养殖节虾和南美白对虾等。该基地在创建初期,通过传统池塘进行养殖,养殖规模18万立方米,亩产1000公斤,经济收益300万元。前期粗放式的养殖模式,亩产低、收益少,抗风险能力也差。为破解产出收益难题,该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引入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扩大新型陆基循环水养殖规模。大学毕业生廖海娟说:“我毕业于北部湾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来庆丰工作一个多月了,和我一样来这里工作的大学生还有很多。我主要负责养殖技术支持工作,我们都很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
筑巢引凤自栖来。自引入陆基圆形池养殖以来,该基地年产值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汇聚于此,建成了基地实验室、循环水系统、恒温大棚和智能水产养殖云平台于一体的智能化陆基圆形池养殖,实现了智能控温、专业检测、科学配料、全年产出、实时掌上监控等智能化、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如今,该基地陆基圆形池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109亩,建有养殖池300个,年产虾30万公斤,亩产达7500公斤,年产值4000余万元,吸引周边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入股共计600万元,带动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吸纳了15名村民就业,还帮扶带动了周边10余户村民发展特色养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