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山”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韦英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4·27”视察广西期间提出的“要立足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重要指示精神,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防城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海边山”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着力做好“海”的文章、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防城港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助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扶持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已建成了50万亩甘蔗、16万亩海水养殖、74万亩肉桂、72万亩八角、6万亩金花茶、3万亩中药材、2万亩上思香糯、2万亩“红姑娘”红薯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防城区先后获评“中国名特优经济林八角之乡”“中国肉桂之乡”“中国金花茶之乡”。
品牌创建实现新突破。“农潮田心”火龙果、“珍珠湾”牌石斑鱼等7个产品获评广西农业产品品牌称号,上思香糯、防城火龙果、防城金花茶、东兴红姑娘、十万山牛大力等特色农产品更是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名录。其中,防城金花茶、八角和十万山牛大力还获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证。此外,我市还认定了火龙果、莲雾、香糯、糯玉米和红衣花生等5个富硒农产品,并拥有广西农业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品牌2个、产品品牌7个,以及“三品一标”绿色优质农产品60个。
农业产业化机制不断完善。我市不断创新组织方式,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强化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发展,使基地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3年,我市新认定了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3家。
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我市成功创建了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1个,自治区级示范区20个,以及县、乡、村三级示范区401个。此外,在妙镇、扶隆镇、企沙镇被评为全国产业强镇,在妙镇、江山镇、扶隆镇则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市还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家、自治区级12家、市级19家,以及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个、广西休闲渔业示范基地6家。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我市建设了10万亩“双高”基地、1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5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同时,完成了38.2万亩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并做大做强了我市特色小杂粮红薯、糯玉米的生产。目前,我市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8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7.5万吨以上。
打造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新标杆
2021年,防城港渔港经济区成功获批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项目,并在2022年度全国首批15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绩效中期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渔港经济区不仅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海渔业产业的基石与发展舞台,更在沿海经济带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的号召,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依托得天独厚的沿边沿海地理位置,加速渔港设施的现代化升级,构建区域性鲜活水产品交易市场,并推动现代化水产品加工中心、冷链仓储、信息中心及物流中心的全面发展,旨在树立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的新标杆。截至目前,一期工程的9个重点项目已相继竣工,总投资额近30亿元,其中,广西北部湾生鲜冷链物流园区项目(库容20万吨,投资12.6亿元)与企沙中心渔港1号渔业码头已投入运营。
此外,我市还成功培育了两个国家级渔业品牌——“防城港金鲳鱼”与“防城港泥丁”,均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规模倍增。我市陆续引进海大集团、大北农集团、海南海丰等国家级龙头企业进驻,珍珠湾海域已汇聚容海、大北农、中海、蓝湾、海牧等知名企业,形成近1000口深海网箱的养殖规模,成为广西最大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年产量约4万吨,产值约15亿元。广西容海渔业有限公司更于2023年荣获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称号,防城港金鲳鱼亦入选2024年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发展现代特色设施渔业项目。东兴市率先创建了以渔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对虾)产业园,实现了现代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的有机融合,建成了3个“渔光互补”项目基地,开创了水下养殖与水上发电的双赢模式,养殖面积超5000亩,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面积达31万平方米,成为全区首个室内温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及首个海水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获评为广西科技示范园区。此外,还发展了4500多张小棚式养殖、3600多个陆基圆桶养殖、7.6万亩浅海滩涂贝类底播生态养殖以及2万多亩新型贝类浮筏(球)延绳养殖,年产牡蛎、扇贝等贝类6万吨。
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我市大力推进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白龙珍珠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累计建成并投放人工鱼礁单体3580个。该示范区在2020年与2021年的年度评价中分别获得“较好”与“好”的评价,并受到全国通报表扬。在2022年农业农村部对2017-2021年度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进行的综合复查中,该示范区再次被评为“好”等次,荣获全国通报表扬。2020年,东兴市成功获评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成为广西首个获此殊荣的示范县。
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
我市高度重视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全力推动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畜禽产品加工、畜禽粪便肥料化生产及深加工等一体化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重点实施了清洁、高效、减排式高架网床生猪栏舍的建设或改造工程,并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以此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而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切实推进生态养殖发展。我市积极创建养殖示范场,并推动畜禽现代养殖生态认证工作;高度重视畜禽养殖的转型升级,通过引导大型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生态化养殖的创建工作,积极发挥大型规模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建设网床栏舍和雨污分流设施,并推广使用微生物技术,改变传统水冲舍的饲养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养殖粪污的产生量。同时,建立了配套的粪污收纳池,确保在过程中控制好粪污的全量化收集。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16家畜禽养殖场通过了现代养殖生态认证。
大力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沼气池、净化池等粪污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并鼓励种植业使用有机粪肥和沼液,以推动农牧循环发展,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2022年,上思县成功申报了《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并获得了国家2000万元的扶持资金。该项目是广西当年度获批的四个此类项目之一,预计将于今年底全面完成建设。同时,不断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污的综合利用工作,目前全市各县(市、区)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0.66%。
推进畜禽规模养殖。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畜禽养殖的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备案规模养殖场231家。不断推进生猪养殖的“铁桶计划”和设施设备的升级工作,全市130家生猪养殖企业已全部完成了水帘风机控温等设施的改造工作。其中市本级还扶持了20家以上规模养殖场进行高架网床和自动刮粪设施的改造工作,有效推动了全市设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已从2017年的3家发展到目前的20家。
加快推进草食动物循环养殖发展。依托上思县现有45万亩甘蔗作为青贮饲料的优势资源,成功引进了广西水牛研究所、广西雄特牧业、皇氏乳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并大力发展上思的“高山水牛”产业。2023年,成功开工建设了上思县国际合作水牛研究繁育基地和皇氏乳业上思县巴基斯坦良种奶水牛繁育基地,这些项目将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开展肉牛和奶水牛的养殖工作。
金融保险助力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我市已成功推出了全区首个政策性生猪期货价格指数“保险+期货”的非大商所补贴险种。2023年全市共提供政策性生猪期货价格指数“保险+期货”项目的保费2300万元,项目承保生猪16万头,提供风险保障约2.04亿元。这一项目涉及全市超过300户的生猪养殖户,将有效促进农户的增产增收工作,并为我市畜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