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生态保护责任 厚植绿色发展优势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扛起生态保护责任 厚植绿色发展优势
□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祖梅
“这是我第一次来防城港,发现这里的天空和大海一样蓝湛湛的,让人心旷神怡,我还想在这里再多住一段时间。”9月下旬,来自贵州的游客梁女士带着家人在西湾城市沙滩游玩,对防城港市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我市享有中国氧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白鹭之乡、中国金花茶之乡等美誉,并且还登上了2021年度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数排行榜,环境舒适度在全国33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12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坚决扛起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美丽防城港、生态防城港建设取得一系列新的积极进展和成效。
“防城港蓝”,打造靓丽生态名片
向远方眺望,海天一色相接处像一幅精美的画卷,这片被蔚蓝天空和大海环抱的土地上,“防城港蓝”已经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我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711.22万人次,同比增长14.56%;旅游总收入165.1亿元,直接拉动经济同比增长16.3%。
而这些成绩,都得益于近年来,我市以坚定的决心和力度,奋力打响了蓝天保卫战。从应对污染天气到整治城市扬尘,从臭氧污染的防治到春秋季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在这场蓝天保卫战中,我市在关注对秸秆垃圾露天焚烧、烟花爆竹燃放、城市扬尘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的同时,还聚焦了钢铁、水泥等行业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尽善尽美。
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今年以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100%,同比上升0.4%;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1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这两项指标均暂时排名全区第一。“防城港蓝”,不仅仅是一片蓝天的颜色,更是这座城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追求和生动实践。
河畅水清,水域治理成效显著
在水域治理方面,我市同样交出了满意的答卷。2021年12月,我市颁布了《防城港市防城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为防城江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各级各有关部门严格贯彻落实条例要求,对防城江实施了全面的保护工作。2024年1-9月,防城江木头滩、三滩两个监测断面水质保持稳定,水质优良比例100%。
与此同时,我市还大力推进了一系列水域治理项目。茅尾海流域的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大基围江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木头滩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冲仑江河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等一系列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进一步改善了水质,还极大地提升了沿岸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冲仑江沿岸,曾经的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如今已悄然蜕变为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市水环境保护的力度,我市还大力建设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截至目前,我市各县(市、区)的多个乡镇已成功建成并投运15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并均已实现出水稳定达标排放,其中部分设施执行一级A或一级B排放标准,总处理能力达到2.31万吨/日,配套管网长达103.69公里,成功实现了镇镇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2022年,全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也达到了100%。
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每逢秋冬时节,在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能见到一群特殊的客人——勺嘴鹬。这些全球仅剩600只左右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珍稀鸟类,频频选择防城港作为它们的栖息地,这是对我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作出努力、获得成就的最好见证。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整体保护、尊重自然、科学修复”的原则,加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新进展。2023年,我市的森林覆盖率已达62.41%,位居全区第三,在北部湾三市中独占鳌头。此外,我市还拥有245.90万亩自治区级以上生态公益林,以及12.11万亩草地,为各类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繁衍生息的空间。
如今的防城港市,拥有北仑河口、十万大山、金花茶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白鹭自然保护小区,1个金花茶保护小区,1个海南虎斑鳽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04万公顷。在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生长着中国大陆海湾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被联合国环境署批准列入中国第一、全球三大GEF红树林国际示范区,成为了我市生态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创建了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1个、自治区级生态县(市)1个、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53个以及市级生态村81个,为全市人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海碧滩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显成效
我市坚持陆海统筹,以湾长制为抓手,不断推进美丽海湾的建设进程。
为有效修复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我市启动了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并陆续开展了多项大规模的如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中越北部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等增殖放流活动,并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持续的监测,持续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进一步提升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同时,我市高度重视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和海岸线清洁工作。通过持续不断的清理行动,2024年上半年,我市清理各岸线及海上漂浮垃圾2600多吨,有效保障了海滩的清洁和海洋生态的健康。如今,西湾旅游码头、白浪滩景区以及金滩、竹山等海域岸线垃圾已基本做到日产日清,沿岸环境已焕然一新。2024年1-2季度,我市近岸海域水质面积优良比例95.5%。在各项海洋生态保护措施的持续推动下,我市近岸海域水质多年来保持了优异成绩,成为广西唯一近岸海域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的沿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