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大力打造边海金融开放合作高地
□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 阳
5月底,广西东兴境外来宾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在东兴市揭牌,正式启用。这是全国首个边境口岸境外来宾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和国内首个主要面向东盟的数字人民币使用体验中心,实现数字人民币与十几种外币的双向兑换,越南入境人员可在服务中心第一时间享受境内全面、便利的金融服务。
这只是防城港市大力打造边海金融开放合作高地的一个缩影。目前防城港市在这方面落地多个全国首创:成功落地全国首个《海运互市贸易进口结算业务展业规范》、首笔民营企业人民币结算的铁矿石进口业务、首笔“零碳”跨境金融业务……
与此同时,防城港航运贸易金融服务平台初步建成。目前,平台一期系统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注册企业959家,入驻金融机构204家,上线金融产品134个,实现场景融资30.97亿元,累计解决融资需求1454.96亿元。大宗商品服务贸易发展取得新突破,大型企业贸易回流效果明显。2021年以来,完成大型企业国际贸易结算超过1300亿元,为全区贸易回流提供样板。同时拥有12个期货交割库,在广西同类中占比超过四成,交割品种涵盖了液化石油气、动力煤、菜籽油菜粕、豆油豆粕等领域,初步建成期现联动服务大宗商品交易体系。
构建全区首个航运贸易金融服务平台,精准匹配企业融资需求。政策支撑引领,我市在全区率先印发《北部湾(防城港)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政府引导+银行支持+服务配套+数字融合”的发展思路,打造北部湾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示范区。强化信息集成,创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机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功打造以“一个门户、五个平台、六大数据库、六类场景,N个创新组合”为框架内容的航运贸易综合金融服务大数据平台。创新“云端”金融服务,整合涉航信用等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AI分析,平台智能风控核验等多种手段,为融资企业精准画像,精准匹配推送金融机构。通过线上云端金融服务捕获不同维度企业融资需求,线下同步联动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精准对接,推动“云端”金融生态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构建大宗商品交易服务机制,推动外贸业务回流。我市创新“国资平台+地方龙头企业”双向联动机制,推动平台公司与民营企业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广西防城港市港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专注铁矿石、煤炭进口贸易业务,为国资平台的壮大及贸易回流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自2021年成立以来,累计进口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近60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近100亿元。创新大型企业贸易结算业务回流机制,针对企业贸易融资专业化不强及贸易外流等痛点难点,整合信息、渠道和资源,为企业贸易融资提供一站式专业化服务。通过与企业集团总部、金融机构进行“一企一策”沟通交流,增加企业授信额度,引导企业贸易结算业务回流防城港市。创新期现联动机制,出台扶持政策,聚焦钢材、铜、氧化铝、大豆等优势商品,鼓励期货公司与商品生产企业、贸易企业合作,扶持企业投资建设运营大宗商品期货交割类平台,开展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场外期权等期现结合业务。成功指导企业申报广西首批豆油、豆粕期货交割库,实现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大宗商品交易领域的合作破冰。
建立航运贸易融资服务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常态化政银企融资对接机制,实行“1+N”党建领航模式,组建一支“红色财金服务团”和若干支“党员服务攻坚队”,实现财政、金融联动,全天候开展便捷化融资对接。加强与自治区金融机构合作,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形式,引导金融资源向航运贸易、临港工业企业等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集聚。创新航运贸易供应链融资机制,充分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关键支撑作用和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核心企业担保增信,帮助上下游企业贷款融资。充分运用航运贸易综合金融服务大数据平台,推广针对航运贸易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应收票据保理、存货质押、仓单质押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其中,供应链金融融资总额达266亿元,服务核心及上下游企业341家。建立航运贸易特色产业专项信贷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专门制定适合我市特点的航运贸易授信审批、信用评级、客户准入和利率定价等信贷政策,为航运贸易企业提供各类授信及其他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并对远洋渔业、冷链物流等特色产业企业提高授信额度,给予更多优惠与便利。
我市通过数字赋能金融科技、打造一站式航运贸易金融服务平台、强化系统支撑等形式,不断完善航运贸易金融服务体系,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难、贸易流失、贸易模式单一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外贸业务回流成效明显,多项金融指标居全区前列,北部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