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印记】大板瑶服饰:中越边境村落开出的奇丽山花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韦英奇 廖 凌
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的大板瑶聚居地,高山青翠,云雾缭绕,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更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大板瑶妇女身上的服饰,特别是那顶高高的帽子,尽显大板瑶妇女的万般风情。2023年12月12日下午,记者一行前往峒中镇细坑村,探寻大板瑶服饰的多彩文化。
细坑村距峒中镇政府所在地21公里,风光秀美,肉桂飘香,细坑河流水淙淙,绕村而过,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生态宜居。在细坑村大板瑶民族文化展示馆前,身穿大板瑶服饰的邓文仙、邓娇玉和瞿三妹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大板瑶服饰,并详细介绍了帽子的制作方法。
大板瑶妇女的上衣长近膝,宽袍大袖,无任何纽扣,用腰带系腰间。上衣以缎面黑布为底,配以色彩斑斓的刺绣装饰,上衣袖口和衣襟镶白布边和红布边。刺绣工艺主要用在上衣、裤腿和腰带上,绣工很精细。比较特别的是,上衣胸前和裤腿都是大片的刺绣花边。裤腿的刺绣花边每层花色都不一样,花色不低于12层,最多有20层。
“我这条裤子的裤腿镶边刺绣有17层,只要不高过膝盖,花边层数越多,花色越全越好。”瞿三妹指着自己的裤腿说。
邓文仙告诉我们,大板瑶妇女喜欢红色,黑色是为了衬托红色的艳丽,显得更喜庆、吉祥。从颈部以上的装饰都以红色为主,特别是帽子。别具一格的帽子是大板瑶服饰之美的主要标识。
邓娇玉帮瞿三妹解下帽子,给我们讲解帽子的特别之处。帽子由红布包裹的顶板和花布盖头两部分组成,红得奇丽。帽子造型夸张,主要是因为帽子很高,红色顶板高1尺左右。邓娇玉告诉我们,以前制作顶板全部用布料,现在用红布包好泡沫板,然后一层一层叠加红布,一般有80~120层,层数越高越显威仪。顶板做好后,盖上一层白花头巾,再盖上一层红色大花或碎花的头巾,这样就比以前的帽子稳固多了,也没那么重。大板瑶新娘的帽子之所以漂亮独特,是因为在原来的帽子上再加戴一顶帽子,这顶帽子呈方形,顶部隆起而四周稍微平缓,像斗笠又像伞盖。这样的“帽上帽”被大板瑶人称为“大盖帽”。“大盖帽”一般用竹篾扎成,外披刺绣花布,依次镶有红、白、黑布边,四周还挂着4条布穗。“大盖帽”顶部还设计有绒线制作的花束,新娘的头上显得富丽耀眼。
邓文仙说,过去的衣服都是通过人工一针一线缝制而成,单是绣花边就要花两三个月时间。现在很多人都不会自己缝制衣服了,绣好花边后,就拿给村里的盘儒形制衣工作室帮加工做成新衣。
我们来到盘儒形制衣工作室,看到门口挂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板瑶服饰)生产性保护示范户”的牌匾,盘师傅正在缝制大板瑶服饰。盘师傅18岁开始制作大板瑶服饰,至今已经有52年了。“我们的服饰风格独特,花边图案多种多样,是大板瑶妇女按自己的想法设计的,都是‘限量版’。”盘师傅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很少自己缝制衣服,我很担心大板瑶服饰制作技艺无法传承下去。”
大板瑶服饰是中华民族服饰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服饰宝库的珍品之一。2008年,大板瑶服饰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细坑村妇联主席甘雪梅说,为了保护和传承大板瑶服饰文化,近年来,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建立大板瑶生态博物馆和大板瑶服饰传承基地,举办大板瑶服饰工艺制作技术学习班等。那良中学民族班和板八乡那崖小学瑶族班还把大板瑶服饰的工艺制作纳入校本课程,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