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
□ 陆武吉 蓝艳军
今年以来,我市深度挖掘文旅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激发旅游业“一业牵动百业兴”的效应,通过举办系列节庆活动、推出文旅新业态产品,营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推动文旅消费快速恢复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接待国内游客2886.72万人次,国内旅游消费265.85亿元。
文化赋能,让旅游成为富民产业
举办节庆活动,带动旅游市场。今年以来,我市利用春节、“壮族三月三”、京族哈节、开海节等举办一系列节庆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搭台的方式,吸引游客,活跃旅游市场。其中,新春文化活动春节假期吸引国内游客80.65万人次,国内旅游消费5.27亿元;“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带动全市接待国内游客45.60万人次,国内旅游消费3.85亿元;京族哈节活动吸引游客49.8万人次,旅游消费4.63亿元;防城港(簕山)观潮节活动吸引游客约20.87万人,旅游消费1.73亿元;北部湾开海节活动吸引国内游客110.8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消费9.47亿元。
挖掘非遗文化,彰显地方魅力。近年来,我市通过搭建保护平台,建设非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开设非遗保护传承班等方式,打造特色海边山文化,让创新和传承融入其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水平。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30个,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27个、市级及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3个。拥有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艺术、大板瑶服饰、防城壮族天琴艺术、过山瑶“鸳鸯婚”等珍贵非遗项目。我市依托非遗保护工作平台,结合旅游业,将非遗文化中富有当代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形式进行转化创新,彰显边境文化魅力,助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如:东兴市东兴镇竹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内展示有“京族拉大网”“京族耙螺”“京族挖沙虫”“水籺”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吸引游客12万多人次。非遗文化为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添了动力。
文旅融合,丰富文旅业态产品
积极开展研学游。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打造“边海文化研学精品线路”,组织研学活动20多场,参与学生1000多人次。同时,积极推动旅游民宿发展,我市初步形成滨海特色民宿带,其中涂海艺术村、海角七号、茶古小院、去浪等民宿成为网红打卡点。目前,全市登记民宿500多户,带动经营管理人员就业约1000人。
发展夜间文旅消费。港务集团推出北港故里夜市项目,引进商户300多家,周末及节假日期间每天接待市民和游客上万人次;东兴市推出二桥口岸夜市街区和北投星空夜市;防城区推出嘉乐城露天夜市街;上思县推出明江美食街,有力带动夜间文旅消费。开发其他文旅业态产品。我市积极开展职工疗养游、海上游和系列群众体育等活动,丰富文旅业态产品,吸引游客。
规范管理,护航文旅市场健康发展
为了护航文旅市场健康发展,我市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市场秩序整治,不断规范管理,主要围绕“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不合理低价游”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净边”行动,加大对旅行社经营场所、民宿、景区等游客集散场所的巡查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同时,强化安全监管力度,我市制定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工作方案,重点整治“三无”船舶载客、哄抬价格等行为。此外,我市着力提高导游业务素质,举办全市导游人员业务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导游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