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传统食品走得更远
□ 沙 虫
一方水土出产一方传统的特色食品。香菇、香糯、海鸭蛋、大蚝、沙虫、鱿鱼……我市特色食品,有山货、有海味,可谓品种丰富,名声远播,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特色产品中,有的相对高大上,即针对消费水准较高的群体;有的则很接地气,物美价廉,普通人家亦可消费,而且经常消费。因此,相对而言,后者消费面更广、销量也更大。如我市防城区的芋蒙、酸菜等,很多年前就已远销市外区外,甚至摆上一线城市市民的餐桌。近日,本报刊发的通讯《小酸菜“发酵”出甜日子》,让人欣喜地看到,防城区滩营乡的酸菜已形成规模加工产业。仅去年,甜芥菜的种植面积达1500亩,亩产在1500~2500公斤,年总值500万元。最值得肯定的是,滩营乡通过“公司+基地+合作+农户”的发展模式,生产过程经过了10道工序,既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工艺,同时又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如此形成的产业化加工,既保持了原有风味,又提高了产量。这是传统食品走出乡村的最有效模式。
传统加工食品要想走得稳、走得远,最关键仍是保风味、保卫生、保食品安全。普通百姓消费得起的产品,又秉承美味、安全理念,在网络时代就会不愁卖。
值班编辑:黄琪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