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期待孩子做出更多“番茄炒蛋”
□ 温 婉
“五一”国际劳动节刚过,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的消息令人振奋。
5月6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今年9月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从择菜洗菜、清洁卫生,到种植蔬菜、饲养家禽,再到使用与维护家用器具,都将成为新课标体系下孩子们必须掌握的劳动技能。
消息一出,“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评论:“我当年要是能学做这些,现在也不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确,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原因,有人需要居家隔离,才意识到会做饭是个多么重要的技能。有人三天烧糊两个锅,有人煎炸烹煮焖样样不行,只能“望锅兴叹”。由此可见,让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更多独立生活能力,意义重大,毕竟学会做饭,可以受用一辈子。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比如,在烹饪方面:第三学段(5~6年级),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
学会做饭不是难事,但也不是简单的事。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教学目标,需要下一番苦功夫,这当然包括学生、老师以及家长了。并不是说只要保障劳动课学时,到期末孩子就可以做出三菜一汤来。但至少要让他们有机会先动起来、干起来,在锅碗瓢盆、柴米盐油中体验生活真味。
笔者此前就遇到过,孩子主动提出想动手烹饪食物,家长却如临大敌的情况。三年级的孩子想自己动手做一份蛋炒饭,刚点着燃气,在一旁的家长就紧张得不行,生怕孩子被油溅到、烫到。看到孩子笨手笨脚摆弄锅碗瓢盆,家长便以“你现在年纪还小,做不好这个”为由直接代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烹饪讲究熟能生巧,只是在一旁观察,不曾自己动手体验过,是很难学会的,技能也不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增长。家长一边期待孩子提高动手能力,一边抹杀他们动手的机会,这本就是自相矛盾的。要让孩子上好这节劳动课,家长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动手体验劳动。
同样的道理,学校也不能一如既往以各种理由占用劳动课的课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动作不能变形,不能把学生的劳动课变成家长的劳动课,不能变成拍照打卡的劳动课。毕竟开设劳动课的意义,不只是让孩子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生活即为教育。这节充满生活气息的劳动课需要用实践去检验成果,期待孩子做出更多色香味俱全的“番茄炒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