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个坚持”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六个坚持”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访港口区委书记朱靓
□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雪妮 通讯员 黄元武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央、全区及全市民族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近日,港口区委书记朱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朱靓表示,港口区是一个多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地区,居住有壮、汉、瑶、京等29个民族,扎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十三五”期间,港口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迈入广西前列,各民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港口区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推动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关键之举。“十三五”期间,该区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3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的25项排名全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排名广西县域第9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排名广西县域第3位;荣获2018年度“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城区”称号。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加速成型,强化民族地区发展支撑。港口区加快构建钢铜铝金属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格局从“一枝独秀”向“多极支撑”转变。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港口区着力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根本。“十三五”期间,该区共有1039户404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荣获2016~2017年度广西“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2018年、2020年度获得广西扶贫成效考核结果综合评价“好”的等次,1名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各族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港口区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解决4000多人“出行难”问题。投入9.4亿元建设完善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便民服务等系列民生项目。大力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工程,推进山新村、红沙村等示范村村道硬化、房屋立面改造、路灯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朱靓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港口区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获得“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城区”称号。同时,获评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接下来,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全区及全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时代港口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朱靓表示,港口区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防城港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创建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重点,以“六个坚持”推动新时代港口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区委、区政府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全区及全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专项考评等工作制度,推动形成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坚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选树、培育和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推动“同心文化载体”项目建设。
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港口区将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和防城港市关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及港口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建成西部县域经济强区的目标,充分发挥滨海特色和产业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民营企业参与边疆民族地区建设,努力在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上走出一条新路子。
坚持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遗余力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等短板,努力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推动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八进”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打造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丰富海洋文化内涵,兼容并蓄各族文化,共建各民族互嵌融居、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
坚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好向民族自治地方倾斜的民生保障普惠政策和特殊支持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在社区建立少数民族管理网络,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行动态管理,组建“阳光大妈”文明实践治安巡逻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