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获得感反映主题教育的“含金量”
林 伟
群众的获得感,是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关键。但是,群众的获得感,不能等到主题教育结束后才由群众评判,而是要贯穿主题教育的全过程。我市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提早谋划、周密部署,不断推动主题教育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把“实”和“改”的要求贯穿始终,防止基层出现温差落差偏差。这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向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的具体表现,是推动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服务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的生动实践。
基层组织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基层干部则是肌体中的细胞、地基中的钢筋。在群众眼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就是他们身边的“温度计”,冷了、热了、堵了、通了,病了、好了,群众都能感知。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一大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通过“面对面”“背对背”等方式,把群众关切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查实、挖深,找准问题解决的路径,以解决问题为动力推进主题教育向纵深发展,以解决问题为标准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让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主题教育中最硬的道理。
如果说,主题教育延伸到了基层,但与群众仍然隔着“玻璃门”, 群众关切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都被放进“旋转门”,隔靴搔痒、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解决问题的效果就显现不出来,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就提振不起来,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更会释放不出来,群众的获得感也就无从谈起。
唯有带着让问题“见底”“归零”的决心,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听民声、理民事、解民忧,不偏向、不漏项,不虚化、不泛化,不搞变通,推动离群众最近的主题教育更加凸显实效,才能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用初心对接群众的本心,用使命点亮万家灯火的温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主题教育的“含金量”。
值班编辑:卢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