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勤劳的手敲开了一个家庭的脱贫之门
本报记者 韦嘉诚
近日,记者来到上思县南屏瑶族乡巴乃村,在村委主任蒋忠军的带领下,沿着山坡泥路爬到坡顶就来到了张日彬的甘蔗地。他们夫妻俩正在收砍甘蔗,见到有人过来,张日彬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脱下手套过来打招呼。问起种植甘蔗的情况,他很爽快地介绍着,而一听说记者要采访,他又变得有些腼腆了起来。
“2018年共种了40多亩,产量估计有200多吨,大概有近9万元的总收入,除去肥料和除草农药等相关成本,预计还有5万元的纯收入。”张日彬扳着手指头和记者算了一下自己的甘蔗收成,说起种植甘蔗,他如数家珍、信心满满。见到张日彬和记者坐在甘蔗堆上聊了起来,他的妻子也走过来看个究竟,生怕他讲得不对或是不会讲。
张日彬家里有六口人,夫妻俩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家庭经济基本全部靠务农带来的创收。他家里原来种有近20亩甘蔗地,经过夫妻俩的精心打理,一年来也有一定的收入,但和整个家庭的日常开支相比,还是有点入不敷出,一大家子住在狭小的瓦房子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他家被纳入扶贫队列,成为了巴乃村的贫困户,每月按规定获得一定的政府补贴。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虽然被列入了贫困户,但张日彬不甘心一直戴着“穷帽子”、坐享“扶贫福利”。多年的窘困生活让他下定决心,在家务农想要脱贫致富,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生活。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精准扶贫政策和各种种养殖方法,想方设法扩大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在市、县扶贫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他不断扩大种植甘蔗面积,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
“全村人都知道这两口子很勤奋,不怕劳苦。”巴乃村村委主任蒋忠军觉得,在各级扶贫干部的关心指导下,张日彬辛勤劳作努力使自己的家实现脱贫。
2016年,张日彬用家里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积蓄和政府给的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盖起了一层平房。当年年底,他家也正式脱离了贫困户的行列。
“脱贫是一件好事,不能老当贫困户依靠政府和各级干部来帮扶,而想要实现脱贫致富,还得靠自己辛勤劳动,这样才能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给孩子们树立的榜样。”说到这几年努力使自己的家庭脱离贫困,张日彬百感交集而又充满了成就感,毕竟只靠夫妻俩务农创收来支撑这个大家子的确不容易。
2017年,张日彬决定加大种植甘蔗。夫妻俩起早贪黑又开荒了20多亩地用来种植甘蔗,他还从银行贷款了3万元作为扩大种植甘蔗的启动资金。同年,他又用节省下来的积蓄以及借亲戚朋友一些资金来加盖了一层楼,建好的两层楼房基本上能够满足了一家六口人的住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张日彬家种植的40多亩甘蔗全获丰收,预计可以带来近5万元的纯收入。“一部分还银行贷款,一部分还给建房借来的钱,还有一部分是留作家庭开支和明年购买化肥等。”当问到这5万元收入如何花费时,张日彬又习惯性的扳着手指头来捋一捋。他表示,今年虽然也没能赚很多钱,但相比于以前已经好很多了,明年争取多一些收入来源。在交谈中,张日彬多次感谢市、县扶贫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对他家的关心和帮助,在他看来,贫困也不可怕,只要勤劳,就能脱贫致富,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你看下面那条路,国家政策好,村村通水泥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准备离开甘蔗地时,张日彬指着山破下面的水泥路说,以前村里还是泥土路,收好的甘蔗如果碰上下雨天,就要等很久才有车过来运去糖厂,这样甘蔗的重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也影响了收入。现在大不一样了,只要甘蔗收好了就可以叫车过来运去糖厂,非常方便。
张日彬依靠自己勤劳双手脱贫致富成为了南屏瑶族乡巴乃村的一个典型。“他为脱贫攻坚树立了一个好例子,成为当地贫困户学习的好榜样,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敲开了脱贫的大门。”该村村委党支部书记韦泽贤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引导大家依靠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