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小学的专职心理老师
乡镇小学的专职心理老师
——访上思县叫安镇中心小学教师刘娟秀
□ 本报记者 黄山
9月21日,上思县叫安镇中心小学学生李红(化名)主动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找学校的心理老师刘娟秀聊天。“老师,我的爸爸妈妈最近经常吵架,老是闹着要离婚,而且他们一个有外遇,不知道怎么办?”在咨询室,李红向心理老师说出了自己最近的困扰。在校学生有心理困扰就找刘娟秀,已经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事。
心理教育,在一个乡镇中心小学来说是一个新事物,更别说专职教师了。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不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导致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系统内容,也缺乏固定时间保证和研究检测手段。
刘娟秀是叫安镇中心小学的专职心理老师。这个“螃蟹”不容易吃!但刘娟秀并不畏惧。
刘娟秀认为小学生更需要心理老师,她说:“我们学校留守儿童非常多,他们安全感也比较缺乏,而且因为他们父母亲都外出打工,都是隔代亲,遇到问题时自己不会处理,大多只能通过网络和网友或与其他同伴交流,一不注意,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刘娟秀还记得,校长梁护兴应允创建心理咨询室提议时的那份感激。2013年,刘娟秀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彼时新校长刚来一个学期,她拿着到手的证书鼓足勇气向校长提出创建心理咨询室的建议,没想到校长很快答应了,并给予大力支持。梁护兴说:“我一直认为小学应该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开设心理课。来这个学校后发现,这里留守儿童的问题比较严重,有时还影响他们上课的精神状态,因为是隔代教育,家庭教育效果不明显,当刘老师拿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过来的时候,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有这个师资,也有这个环境,希望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2015年3月,叫安镇中心小学心理咨询室正式“开业”。“营业”不久就迎来了第一位“客人”。这是四年级的女同学小漾(化名)。怯生生地走进咨询室,几次欲言又止,在刘娟秀的引导下,小漾说出了她的烦恼:有一个好朋友有时候跟她很好,有时候又不怎么理她,这让她很矛盾。待小漾说完前因后果后,刘娟秀开导,并根据其述说的实际情况帮助分析,很快,小漾的眉头稍稍松了一点。在后来的接触过程中,刘娟秀经常有意无意地和小漾聊天,多留意她的心理变化。如今,小漾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地转变,人际交流也更顺畅了。
每周,刘娟秀都有13节心理健康课,给同学们讲解一些他们关注的心理问题。利用上课时间,她留意部分心理可能有困扰的学生或者一些曾经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的状态,并适时开导。学生与老师间的信任,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学生遇到问题,第一个找的不是班主任,也不是其他亲人,而是刘老师;家长拿孩子没办法,希望刘老师帮忙教育。
几年的精心营造,刘娟秀用她的专业将学生、家长、老师连在一起。梁护兴说:“我们学校设置专职心理老师3年了,这3年,我感觉学生精神面貌变化很大。” 梁护兴向记者分享了一个他亲身经历事件。有一个女孩子,是个被领养的孤儿,一次她和父母起冲突,离家出走,还在村子的池塘边走来走去,怎么也不愿回家,后来,梁护兴和刘娟秀一起去了解情况,经刘娟秀耐心开导,女孩子愿意回家了。对此,女孩的父母很是感激。
多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刘娟秀总结了一套经验:“我们有时候与孩子们沟通,会站在成人的角度看问题,想当然地理解,这并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要听他们说,了解什么是他们需要的,多听一点。”
为了提升自己,刘娟秀加入了中科院的心理所,参与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的筹建工作,今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她还通过网络电话,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刘娟秀透露,下一步,她还打算完善学校的心理辅导设施,比如筹建一个宣泄室,安装一个类人形的沙包,供孩子们发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