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越边境上的非遗保护平台
——高林村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防城港市新闻网记者 卢昭昭
高林村孩子在学习弹天琴
防城港市20个非遗保护工作平台 ,其中有14个位于中越边境线上。高林村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就是其中一个,位于防城区那良镇高林村。高林村是大板瑶、细板瑶、花头瑶聚居的瑶族村,地处中越边境,与越南广宁省海河县广德社板促村接壤,是边境地区少有的纯瑶族村。
5月中旬的一天,记者一行从市区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高林村。当天,天气晴朗,有几个村民在非遗展示中心的凉棚上休息,还有几个游客在游览参观。
防城区文化馆馆长龙相春带领我们前往参观该中心,了解瑶族的民俗和文化。该中心设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板瑶服饰展览馆、瑶族刺绣展览馆和培训基地、砧板陀螺展演培训基地、国门大舞台以及国门宣传长廊等。
龙相春介绍,为了弘扬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板瑶服饰和瑶族阿宝节,该中心多次举办阿宝节、三月三、春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峒中镇、那良镇等附近村镇的村民参加,并邀请越南边民一同表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山歌表演、跳竹杠、盘王舞、砧板陀螺比赛、中越对歌、天琴演奏、喃嘟喝吹奏、长桌宴等。每到节庆日,该中心就会连续热闹好几天。除了节庆日,该中心平日里就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男的打陀螺、吹唢呐,女的唱山歌、跳广场舞等等。
在采访中,村民在国门大舞台轮番上阵进行了表演。有喃嘟喝、天琴演奏,有打砧板陀螺,有盘王舞等。表演的有本村的村民,也有附近村镇的村民。喃嘟喝演奏时,一名五六十岁的阿姨对记者说,当年放牛的时候她们都是吹喃嘟喝,现在会吹的人不多了,都是靠一辈辈地传下来。
进行喃嘟喝演奏的村民告诉记者,她13岁开始吹喃嘟喝,农闲时,她会练习并吹着玩;村里有节庆活动时,她就会上台表演。目前,她的孩子还小,她想等孩子大一些了也教孩子吹喃嘟喝。
龙相春说,该中心通过活动培养了大批民间艺人,既能延续了传统文化,又很好的对外展现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中越边境文化交融的一大亮点。通过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促进中越边境两国边民的文化交流融合,同时推动两国边境地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